96、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,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中痞硬而满,干呕,心烦不得安。医见心下痞,谓之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结热,但以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硬也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(《伤寒论》.第158条)。
作者:蒋远东
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,日数十行(xing),把病人胃气下虚了,虚到了谷不化的地步了,吃什么拉什么。《内经》讲:脾为胃行其津液也;胃主收纳消化,脾主吸收运化,被胃腐熟后的水津液是脾在运化。
医反下之是人为的干预了脾的运化,胃的消化,胃因下而虚寒,脾因下而虚冷,《太阴病全篇》第277条讲:自利不渴属太阴,以其脏有寒故也,当温之,以四逆辈;第273条讲: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满,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
由此可见,本条文的谷不化是医反下之,胃虚寒,脾虚冷引起的。腹中雷鸣是脾气该升的时候不得升,胃气该降的时候不得降,在腹中争鸣的声音,这种声音在《易经》叫火雷噬(shi)磕(ke)。
心中痞硬而满是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的寒邪入里而作痞的结果,这其中的痞硬满是虚气上逆引起的气痞、气胀、气满。这个硬不是实硬,这个满也不是实满,如果是实硬、实满即是本条讲的结热,是《阳明病全篇》中讲的承气汤证,当与承气汤下之。今医见心下痞即是误以为此心下痞是一个结热在里,即是实痞也,所以谓之病不尽,而复下之,其痞益甚。
医见心下痞,在尚未复下之之前,如果病人言下利时肛门有灼烧感,或看到婴幼儿肛门周围泛红,此即协热利下,第163条讲:太阳病,外证未解,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里未解者,桂枝人参汤主之。医见心下痞,在尚未复下之之前,即是桂枝人参汤证,桂枝人参汤主之。桂枝人参汤是人参汤去白术加桂枝,即理中汤去白术加桂枝;理中汤是人参、白术、甘草、干姜的组合。
医见心下痞,谓之病不尽,而复下之,企业软件软件开发公司病人腹中雷鸣,其痞益甚,干呕,心烦不安,此非协热利下,即非桂枝人参汤证,而是胃中空虚,客气上逆引起的心中痞硬满,是甘草泻心汤证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《呕哕篇》讲:干呕者,无物也;《医林改错》讲,其气是从气管中来的;《药性赋》讲:人参升也,阳也;能大补元气,补的是肺气,以其气与干呕之气同升、而不利于止呕,所以甘草泻心汤不用人参。《呕哕篇》讲:诸呕者,小半夏汤主之,小半夏汤是半夏与生姜的组合,《药性赋》讲:生姜用于发散;发散之气也是升发之气,不利于止呕,故而改作干姜以缓中御寒,用半夏以止呕。
此半夏是洗半夏,所谓洗半夏是在捣如泥的白芥子中加醋,在把半夏放在白芥子与醋中掏洗,洗去半夏上面的陈涎。《雷公炮制》讲:半夏有毒,生则寒,熟则温;若修事,半夏四两,用捣了的白芥子末二两,头醋六两,二味搅令浊,洗三遍用之;半夏上有陈涎,若洗不净,令人气逆,肝气怒满。
此甘草是炙甘草,生甘草加蜂蜜炒后,即为炙甘草;《药性赋》讲:炙甘草能温脾胃而和中;第76条讲栀子豆豉汤证的时候讲:若少气者,栀子甘草汤主之,即在栀子豆豉汤中加甘草。由此可见,甘草泻心汤在用甘草调中补气,所以为君,即主心烦不得安也;第76条讲:发汗吐下后,虚烦不得眠,若剧者,必反复颠倒,心中懊侬,栀子豆豉汤主之,若少气者,栀子甘草汤主之;若呕者,栀子生姜汤主之。
黄连黄芩在这个主要是泻心下痞,或心中痞,以其能泻胃肠道中的热故,《药性赋》讲:黄芩能清诸热,尤其能清肺热,更能清大肠热;黄连能清胃热,还能厚肠胃;大枣健脾利湿,能在诸药的推动下,促进脾的运化。用甘草泻心汤治浅表性的胃炎以及低血糖病的效果都不错,因为,引起低血糖的瞬间饥饿是胃热陡增,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能泻胃热而平胃气。
甘草泻心汤(芩夏连草姜枣)方:
甘草(炙)4两、黄芩3两、黄连1两、干姜3两、半夏(洗)半升、大枣(擘)12枚。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,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